Search

  
[新書閱讀分享:練習不壓抑]
  
  很榮幸有機會試閱與分享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  
[新書閱讀分享:練習不壓抑]
  
  很榮幸有機會試閱與分享<練習不壓抑>這本書,益賢心理師將心理治療的專業語言,轉變成大眾能輕易理解的語言,化作文字。經過中文(專業語言)翻譯中文(大眾語言),讓更多人可以從書中引導去練習覺察、接納與改變自己的狀態,是一本幫助認識自己的好書。
  
  我自己很喜歡的部分是,裡面有很多具體的比喻和練習,現在想先簡摘些內容跟大家分享,想詳細閱讀原汁原味的全文,趕快去買一本吧!
 (我沒有收廣告費,買書可以這些地方買喔~
博客來 https://sur.ee/5DQB9  
金石堂 https://sur.ee/5DPKC  
讀 冊 https://sur.ee/5CZEW  
三 民 https://sur.ee/5CZEQ  
誠 品 https://sur.ee/5CZEP
  
  
  心理學有個有名的<白熊實驗>,實驗過程會要求你不要去想一隻小白熊,但發現,越是要你不要想,小白熊越是容易冒起來。(剛剛你有想到小白熊的樣子嗎?接下來也試著不要想到這樣的小白熊,白絨絨的毛、圓滾滾大眼,胖胖的身軀在冰雪上滾動著,跌進水裡游泳著。可以不想到嗎?)
  
  壓抑,可能讓我們更容易被反彈的力道吞噬,越是想忘記,就越容易想起,可能發生在對感情的、挫折的、創傷的經驗。壓抑可以是保護我們方式(如:讓一些強烈的情緒不會立即干擾現在的工作、維持一定的人際和諧),但用量過多或沒注意去修復真正的核心問題,可能造成後續較長遠的麻煩(如:我們選擇壓抑不說出真心話,可能被他人持續誤解、無法發展深入的關係)。了解自己的壓抑慣性很重要,辨識出來,才有機會去探索深層的原因。
  
  書中提到壓抑有五種常見類型,我們可以看看自己常用那些?
  
1️⃣️搞消失型:為了躲避壓抑的不舒服,直接避開可能產生不舒服的人事物,如:退縮、拖延。
2️⃣斷線型:將感覺隔離,像是過度淡定、沒有感覺。
3️⃣視而不見型:假裝自己沒感覺,或透過分心、白日夢的方式來壓抑。
4️⃣改頭換面型:努力、強迫自己把感覺轉成正向感覺或正向思考。
️️5️⃣用力趕走型:會用更加努力或極端的方式來對抗不舒服,如:強迫、規定自己,或用身體疼痛來蓋過不舒服。
  
  我們可以怎麼辦?透過練習覺察、專注、接納,以及依循自己價值觀而決定的行動,讓原本的壓抑轉為成長的助力,就再慢慢介紹給大家喔。
  
  
  
#練習不壓抑
#心理師想跟你說
#洪千惠臨床心理師
#閱讀心得分享
  
  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您好,這裡記錄、分享生活或工作心得、筆記,讓心理學回到生活,過得更好。 歡迎演講、工作坊、諮詢、合作邀約
View all posts